
起重机的定位精度是对起重机的重要要求,多数采用转角码盘、齿轮链、激光头与钥板孔带来保证,定位精度通常为3mm,高于1mm的精度需外加定位系统。在起重机起升速度、制动器方面的改进,则使用低速运行的起重机吊钩X定位,起重机的刹车系统也应用微处理进行控制和监视工作。 遥控系统用于桥式起重机及其它移动式起重运输机械,不仅节省人力,提高工作效率,而且使操作者的作业条件得到改善
当设有主、 副钩时其匹配关系为 3:1~ 5:1,并用分子分母形式表示, 如:80/20;50/10 二用、三用的起重量根据用户需要进行匹配。 3.2.2 起重机的标准跨度(代号 S,见图 1)见表 3。 表3 m 注:有无通道,系指建筑物上沿着起重机运行线路是否留有人行安全通道。 3.2.3起重机工作X别的选用见表 2 及附录 B(参考件) 3.2.4 起重机的起升高度见表 4 注:①有范围的起升高度,具体值视起重量而定。 ②表 4 所列为X大起升高度(必要时,经供需双方协商,也可X出此限) ,
时应提出实际需要的起升高度,实际值应从 6m 始每增加 2m 为一档,取偶数。 3.2.5 起重机各机构工作速度(单位: m/min )的名义值宜采用以下数系: 0.63;0.8;1.0;1.25;1.6;2.0;2.5;3.2;4.0;5.0;6.3;8.0;10;12.5;16;20;25;32;40;50;63;80;100;125 。 吊钩起重机的速度见表 5;抓斗及电磁起重机的速度
防爆桥式起重机:在易燃、易爆环境内使用搬运安装物品,按四种防爆X别I n A HB nc 选择使用; i、 绝缘桥式起重机:在带电环境下搬运物品如电解电镀车间; j、 双小车桥式起重机:在一台起重机上有两台小车,可同时或单X使用; k、 司机室移动桥式起重机:为便于司机操作准确,起重机司机室可沿桥架随小车或自行移动。 1.2 主要性能参数及构造 l、 2.1 主要性能参数 起重量、跨度、起升高度、工作X别、各机构工作速度、小车工作极限、X大轮压、抓斗容量及物料 比重、电磁盘型号、外形尺寸、防爆X别等。具体数值查阅起重机总图。
表1 S(m) 10 10 ?15 15 ?20 20 ?25 25 ?30 30 ?35 △ S(mm) ±2 ± 2.5 ±3 ± 3.5 ±4 ± 4.5 当采用焊接连接的主端梁及角型轴承箱车轮结构时,△ S=± 5mm (2) 小车轨距K的极限偏差,在距端处不得X过 △ KW ± 2mm在距中 S 9.5m 为 △ Kv +7mm +1mm (3) 主梁拱度 在跨中一般为(0.9/1000?1.4/1000)S,且X大上拱度在距中 S/10的范围内; (4) 主梁水平旁弯 对偏轨和对称正轨箱形梁应不大于 S1/2000(S1为两端始于X一块大筋板实测 长度,在离上翼缘板约 100mm的大筋板处测量); (5) 小车轨道接头偏差 水平错位f 1mm头部间隙ew 2mm 高低差dw 1mm(见图2) (6) 桥架同一截面两根小车轨道的高低差厶 h 当 K 2m时,△ h w 3mm 2m Kv 6.6m时
对车轮重新组装的起重机,传动机构组装后,应将润滑系统管路接好,并打压通油使润滑油均 能达到润滑点。 223 小车组装 中小起重量的小车已在制造厂组装试车完,可直接吊装。 需要解体运输的大吨位小车, 在吊装前应按联接部位标号图进行组装, 符合设计图样的要求。 特别注 意开式齿轮装配精度及机座的焊接质量,应符合设计规定。 2.2.4 电气设备安装 按设计图纸检查电气控制系统线路、 元器件安装,不行有遗漏和损坏。小车轮电气系统安装应注意电 缆滑车的组装质量,滑道的安装质量,接头处不能出现错位、高低不平现象。否则拖动电缆滑车运行不通 畅,容易造成电缆拉断及滑车脱轨等事故。 有钢丝绳涂油器或轮缘涂油器时,应按图纸及该产品说明书进行安装试车。 3 起重机的润滑 起重机设备润滑的好坏直接影响各机构的正常运转,对延长机器寿命和安全生产有密切关系。因此, 使用和维修人员必须认真检查各润滑点的润滑情况,按规定及时补充和更换润滑油脂。 中小起重量的起重机的润滑多为分别用油枪在润滑点处加油。 大吨位起重机多用集中润滑,通过输油 管集中在一处用物动泵或电动泵给各润滑点定期加油。 3.1 起重机各润滑点的分布 a. 吊钩滑轮轴 b. 固定滑轮轴 c. 钢丝绳 d. 卷筒轴承座 e. 减速器 f. 齿轮联轴器 g. 车轮轴承箱 h. 制动器上各铰轴 i. 卷筒联轴器 j. 电动机内轴承 k. 电缆滑车轴承 机构工作X别 M1 M2--M5 M6--M7 (p1--p2)不大于 L/800 L/1000 L/1200 在同一轴线上的两个车轮偏斜方向应相反。同一轨道上所有车轮偏斜量不大于 面上加工的基准园直径。 b. 同一端梁下车轮的同位差不大于 2mm (见图5) L/800 , L为车轮端 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