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凝泵是一种用来将液体冷却的机器部件,共分8个品种。单X的有3N6、4N6、100N130;两X的有2.5N3X2、3N6X2、4N6X2;单X带诱导轮的有6N6、150N110。适用介质为清水,主要工作部件是硅黄铜80-3铸成的叶轮。冷凝泵使用过久后会出现损坏,因此要经常更换新轴承。
蒸发冷凝式热泵全热回收新风机_4N6冷凝泵图片:
??单X:主要件有硅黄铜80-3铸成的叶轮通过键固定由45号X质碳素制成的轴上,叶轮装在由耐磨铸铁HT20-40铸成的泵体、泵盖所构成的泵工作室内,动力机通过联轴器带动支在轴承中的轴和叶轮,泵就工作,耐磨铸铁HT20-40制成的轴套,与衬套(6N6和4N6X2)之间有着水润滑的滑动轴承的作用,泵体后的填料函内装有填料环,及填料油浸石墨石棉绳,开口填料压盖,借助加长双头螺栓压紧填料,并可调整松紧,外部引入高于大气压的密封水,通过接管对准填料环,并在整个填料函内就形成隔绝空气侵入泵内的密封腔,同时阻止泵内水向外流,仅有少量的润滑水滴出。在叶轮上开有平衡孔,使高压区与进口低压区沟通从而消除轴向推力,为了防止磨损泵体和泵盖,于修理,达到良好密封,在泵体、泵盖上装有密封环,泵体上部备有丝孔做为放气用,停车检修时,泵中之水从丝孔放出,为了方便泵体和泵盖的拆卸备有起盖螺钉(盖、体通用)进出口均备有测压孔。
??两X:其余与单X相同,仅泵盖、泵体和中间导叶构成两个工作室,在两室内相应装有硅黄铜80-3铸成的X叶轮和铸铁HT20-40CuMo制成的叶轮。
??单X带诱导轮:其余与单X相同,仅叶轮材料为铝铁青铜9-4,在叶轮前加一个有铝铁青铜9-4制成的诱导轮,以改善汽蚀性能。
参数 型号 | 流量 Q | 扬程 H | 转速 n | 轴功率 Pa | 配带电动机 | 效率 η | 必须汽 蚀余量 | 叶轮名 义直径 | 进出 口径 | 泵重 | ||
功率 | 型号 | |||||||||||
m/s | L/s | m | r/min | kw | kw | % | m | mm | mm | kg | ||
100NB-45 | 14.4 24.0 31.0 | 4.00 6.67 8.61 | 54 50 42 | 2980 | 4.81 6.05 6.3 | 7.5 | 45 57 60 | 0.61 0.81 0.88 | 196 | |||
100NB-45A | 13 18 22 | 3.61 5.00 6.11 | 48 46 45 | 2900 | 3.8 4.3 4.7 | 5.5 | 45 52 57 | 0.61 0.71 0.81 | 185 | |||
100NB-60 | 21.6 36 50.4 | 6 10 14 | 69 65 61 | 2930 | 9.26 11.75 13.97 | 15 18.5 | 44 54 60 | 0.7 0.8 1 | 210 | |||
100NB-60A | 21.6 36 50.4 | 6 10 13.9 | 41 39 37 | 2930 | 5.61 7.21 13.97 | 11 | 43 53 58.5 | 0.75 0.90 1.1 | 175 | |||
3N6H | 16.5 22 30 | 4.8 6.1 8.3 | 68 67 64 | 2930 | 6.79 8.03 9.51 | 11 15 | 45 50 55 | 0.75 0.85 1.05 | 222 | |||
3N6 | 16.5 22 30 | 4.8 6.1 8.3 | 62 61 58 | 2930 | 6.65 7.40 8.80 | 11 | 44 49 55 | 0.75 0.85 1.05 | 215 | |||
3N6×2 | 18 26 34 | 5 7.22 9.45 | 131 128 123 | 2950 | 15.29 17.43 19.98 | 22 | 42 52 57 | 0.8 0.95 1.15 | X215 次222 | |||
3N6×2A | 18 26 34 | 5.00 7.22 9.45 | 108 105 101 | 2950 | 12.9 14.6 16.7 | 18.5 | 41 51 56 | 0.8 0.95 1.15 | X215 次205 | |||
4N6H | 30 40 50 65 | 8.33 11.1 13.9 16.7 | 78 76 72 65 | 2950 | 13.3 15.3 16.9 20.2 | 22 | 48 54 58 57 | 0.85 0.95 1 1.15 | 230 | |||
4N6 | 30 40 50 60 | 8.33 11.1 13.9 16.7 | 66 64 61 59 | 2950 | 11.46 13.15 14.45 17.21 | 18.5 22 | 47 53 57.5 56 | 0.85 0.95 1 1.1 | 215 | |||
4N6A | 30 40 50 | 8.33 12.5 13.9 | 40 38 37 | 2930 | 6.67 7.5 8.85 | 11 | 49 55.5 58.5 | 0.9 1 1.1 | 175 | |||
4N5×2 | 30 45 50 | 8.33 12.5 13.9 | 110 105 101 | 2930 | 19.2 23.8 24.1 | 30 | 47 54 57 | 0.95 1.1 1.2 | X220 次210 |
新近公布的一系列数据显示,中国制造正在悄然发生积极变化。 X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0%,位于临界点,这是制造业PMI自今年3月份跃升至荣枯线上方以来,连续4个月高于临界值或与临界值持平,表明制造业总体呈现生产平稳态势。其中尤为可喜的是,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长加快,PMI分别为51.3%和51.1%,高于制造业整体平均水平,并且进入二季度以来呈加快发展趋势。 X统计局数据显示,1月到5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工业总体保持平稳增长。同样,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已分别达到12.1%和32.5%。 总体企稳回升、结构进一步X化,高端制造引X作用增强,是我国制造业上半年的运行特征,表明制造业结构调整、动力转换、转型升X正在有序推进。 毫无疑问,“中国制造(MadeinChina)”是世界上认知度的标签之一。历经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然成为的“世界工厂”,从服装鞋帽到电子产品,中国制造的商品遍布X。中国制造在支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X开始重新审视发展实体经济的意义,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一些发展中X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X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X和其他发展中X“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低于欧美的单位劳动生产率和高于东南亚的制造成本,逼迫“中国制造”必须要尽快找到新的发力点,重塑竞争新X势。 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作为未来10年引X制造强国建设的行动指南和未来30年实现制造强国目标的纲X性文件,《中国制造2025》开启了“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智造”的转型升X之路。 在新的X产业竞争格局下,中国制造的X势何在?中国制造的升X之路如何实现? 世界的制造业规模,门类齐全、X立完整的产业体系,强大的综合配套能力,亿万高素质的制造业大军,载人航天、XX计算机、高铁装备等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X势产业和骨干企业,以及13亿人的X消费市场,这些仍然是中国制造在X产业链中不可替代的X势和地位,是中国制造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基础和条件。 从长远看,中国制造的X势不应体现在低劳动力成本上,而应是充分发挥综合X势和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实现质量增进和成本X势的双重提升。从劳动密集型到低端加工再到中高端输出,如今的“中国制造”不再是以往低附加值、粗加工的低价产品,而是具备自主产权、精细制造的高性价比产品,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正在成为中国制造参与X竞争的主要环节。而这正是中国制造近年来的巨大变化,也是未来中国制造的出路。 另一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这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X、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由此,中国制造不能因“大”而固步自封,更不能面对压力而妄自菲薄,必须、客观、清醒地认识中国制造的X势、不足以及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加紧战略部署,固本培元,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加快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欣慰的是,中国制造已经在行动,依靠创新驱动提高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依托“互联网 ”推动智能制造,已成普遍共识。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指引下,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密集出台,支持力度之强大、指导方向之明确、任务目标之具体,前所未有。全社会凝神聚力,共同加快制造业转型升X的氛围已然形成。 工业和信息化部调研显示,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工业机器人、3D打印机等新装备、新技术在以长三角、珠三角等为主的我国制造业核心区域的应用明显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的配套技术和生产方式开始得到大规模应用,海尔集团、沈阳机床、青岛红X在智能制造上的探索已初有成果。华为、三一重工、中国南车等中国制造以技术和X视野打造国际品牌,已稳步进入到X产业链的中高端。 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技术革命的成果,中国制造正在迸发出新的活力和动力,以新姿态积极融入到X制造业竞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