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仅就由电动跑步机这一健身器材的旗舰产品为例,中国境内2004年产量62.94万台,出口38万台,进口6万台,实际国内销量30.94万台,与美国形成了很大差距。美国市场电动跑步机销售184万台,是中国的6倍。按平均汇率法计算,美国的GDP为13万多亿美元,中国为1.5万多亿美元。照此推测,中国的电动跑步机应该为26万台左右的销量。然而,笔者认为,平均汇率法计算产品消费极不科学,按购买力平均法则比较公平。照此法计算,美国的GDP为9.6万多亿美元,中国为5万多亿美元,再行推算,中国的电动跑步机销量应为96万台,比之目前的30.94万台,欠账达65.06万台。
为什么有如此差距?原因不外乎有三。,健身器材行业习惯于传统机械、轻工器材销售方式,缺乏情感、、心境、精神的人性化创造,不能进行“生活方式”的推销,仅仅满足于“利润效应”的推销;,企业规模太小,相互拆台的多,联合竞争力弱,鹬蚌相争,互不得利。例如:规定中国世界推荐评价门槛是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人民币,出口50%,出口额不低于5000万美元,销售收入国际排名列前五位。由此推断,近十年内健身器材行业乃至体育用品制造行业,能够进入此门槛的企业尚可罗雀;X三,市场发展滞后,据专家考证,国民从衣食到住行的过渡发达需20至30年,中国温饱解决不满20年,因此市场的培育尚需时日,绝不会像抛物线增长那么一蹴而就。
中国的企业,特别是新兴企业,非常习惯于达创引导,即使在国外,企业也习惯于有个“娘家”。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国推荐评比等工作中,达创引导的确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然而扶持政策的不平衡、信息获取渠道的不对称,企业行业管理的不到位均了这一行业的蓬勃发展。企业要想活得好,必须有充足的“贴牌”生意,必须上挂“达创采购”,下联“出口加工”,否则靠某个企业,运作某一个品牌,走出中国是非常艰难的。
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依靠全民健身运动器材采购资源,依靠越来越具有轰动效应的每年两
届的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依靠企业的向心X势,做了大量的行业建设工作,众多体育器材制造企业对其寄予厚望,相信能够在产业规划、政策支持、强势企业组合、技工贸联合等方面给企业以环境建设方面的指导,在加速建设强势企业,铸造成熟健身市场方面定有不凡业绩涌现。